都市农耕计划:从盆栽到宇航
之前因為同學玩遊戲引發了都市農耕狂想,回想起來屬於接近終極的模式。最近幾天天,回家路上經常看到賣室內植物的小販,受此啟發,想到壹整套從小到大的發展模式。
先說背景。從最近國外發布的城市污染報告來看,國內污染嚴重的城市遠不止北京,全國各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及周邊的污染都很嚴重。生活在城裡的人們大多對此也都心中有數。大環境個人沒辦法,自己居住的小環境還是可以適當改善的,所以很多人會像我壹樣買些室內植物放在家裡或辦公室。但是,這些小東西確實很容易被養殘養死。因為多數人不知道該怎麼照顧它們,而這也是更多人不願意買的原因。
現在,機遇來了,這就是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移動設備的發展和普及。於是第壹階段的模式會是這樣:
假設已有專門為此開發的手機應用Nature。購買植物的時候,買的是什麼你該知道吧?把植物名稱輸入Nature,同時它會要求你再輸入植物的當前狀況,如多大、生長狀況等。讓後它會結合自動記錄的時間、動態的季節、區域氣候、天氣等因數,不定期提醒你給植物澆水、鬆土、上肥、曬太陽等。它會定期或不定期向你詢問植物的生長狀況,這些都不會花費你太多的時間。你只需要買壹盆自己喜愛的植物放在家裡,然後根據Nature的指導花些零碎的時間動動手,就可以享受它們帶來的乾淨空氣,何樂不為?
第壹階段並未結束,這才剛剛起步做了最基礎的工作。與此同時,需要與植物供應商/種植商達成合作,協助他們把已有的產品按類建立貳維碼庫,並製作成小冊子分發到終端銷售商/販手上。或者直接製作貳維碼貼在花盆上,當然還有Nature下載鏈接製作的貳維碼。
這些工作都完成後,Nature及這種室內種植模式很快發展到被人們普遍接受的程度。這個時候,不能停,有更多地的新功能等這開發。
首先,需要充分利用手機自帶的個種傳感器。利用GPS/AGPS定位用戶的位置,當用戶處在自己設定的”家裡”時,溫度、濕度、氣壓、等傳感器自動採集植物生長環境數據。這些數據為提供更精準的建議提供支持。
同時抓緊研發自己的傳感器硬件,包括可半插入土壤的小設備,可放在室內任意地方的小擺件,以及智能花盆。同的產品定位不同的用戶群,但是它們有這共同的特點:低成本、高精度、好設計。這些智能硬件的功能是實現環境、土壤等數據的源發性自動採集和反饋,進壹步提高數據精度,減少對手機傳感器的依賴。
接下來考驗的是市場運作與商務談判能力的時候。雖說運營能力重要性貫穿始終,但這個階段尤為重要。你需要盡快把貨鋪向市場,不多提。
別等市場冷下來,在智能採集硬件的基礎上,抓緊推出增加自動看管功能的新產品。把簡單的澆水、施肥、光照控制等管理工作都交由設備自動完成,實現精細調控。
從人工看護到自動化調控,是個關鍵轉折點。但是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還是給以驚喜,就要看運營者的能力和籌劃了。與此同時,還可以做的是:引入小(體型)蔬菜瓜果。
是的,農作物的城市家庭化種植,是我們下壹個大的目標。既然已有成熟的環境監測系統和自動看護系統,現在進入都市農耕階段合乎情理。
接下來的事更是水到渠成。作物品種多樣化、自動看護系統大型化、系統和服務客制化。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。而做還這些事,壹個基於物連網絡的後現代都市農耕帝國基本成型。
具體的商業模式,各有各的看法。這裡只提壹提可以賺錢的幾個點,優劣自判。
前期,即還未推出硬件產品的第壹階段,營利主要來自兩個方面:壹是與植物種植商的商務合作,再就是基於內容的產品推薦廣告。操作方式很多,具體由運營者把控。
中期,已有自己的物聯硬件產品。包括中期前段的採集類產品,以及中期後段的採集、調控壹體式產品。
中後期,已有中大型系統,收入的主要來源就不再是簡單的硬件銷售,而是依靠提供專業的客制化服務。這時候,你想不成為土豪都難。
隨著每個階段的穩步推進,我們的Nature由最初的移動App演變成巨型農業AI系統;涉及的領域由壹盆小花小草擴展到糧食、園藝、自然生態;佔領的區域更是由小小花盆到陽台、樓頂、花園,由城市家庭到廣袤田野。這時候土豪您要再有壹點浪漫主義情懷的理(野)想(心),讓Nature演進為宇航時代深空探索飛船上的人工生態維持系統,又有何不可?
從盆栽到宇航,土豪,你注定是個傳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