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媒体与创业媒体

自己並非媒體科班出身,在互聯網創業媒體待了壹年,如今每天看到微博上鋪天蓋地的相同新聞,總有吐不完的槽。所以總會時不時的想,媒體應該是什麼樣?

想來想去,最後認為:媒體大概應該與物理中所說的介質最相似,用於傳播聲音等各種形式的能量。理想的傳播介質,應該準確傳播信息源的所有信息,不管多遠都是完整的、全面的。不過現實中的介質受本身屬性影響,會使在其中傳播的能量受損。屬性不同,使不同的能量受損程度不同。換句話說,水、空氣、泥土、鋼鐵在傳播相同的光、熱、電、力時,在傳播性方面各有所長,所以我們才擁有多彩的世界。

同樣,媒體亦如此。不同的媒體因創辦者、創辦環境及所擁有的資源不同,可高效傳播的有效信息也不同。媒體們若都能抓住自己擅長領域的信息,堅持傳播,那個這個複雜的世界將變得真正透明。若大家都只顧眼前利益,全部都去報導相同的“熱點”內容,除了讓大眾淹沒在冗餘信息之外,更讓更多重要的信息丟失。當我們回頭過來看現實中的媒體時,不幸地發現他們在追逐短期利益中越陷越深。

以自己最厭煩的冗餘報導為例。在傳統媒體時代,報紙、電視、廣播等大多受區域局限,他們同時報導相同的事件,並不會給太多的受眾帶來大的困擾。然而,在如今嚴重依賴互聯網的新壹代媒體中,仍然採用傳統媒體的報導套路,似乎過於偷懶了!

在我熟悉的互聯網創業領域,通常情況下報導內容不外乎兩大類:大公司動向,和創業公司的產品、故事或傳奇。在這個原本就不大的圈子中,很多都相互認識,特別是在微博這種新媒體形式出現後,消息傳播根本不是問題。但是我們的互聯網科技媒體、互聯網創業媒體,仍然採用傳統套路做報導,這是要鬧哪樣?

當然,大家都知道你想要的是流量,但是這種偷懶的試試可不是做事的好方法。從目前國內互聯網創業媒體的發展狀況來看,跟隨都是看不到出頭之日的。你有的內容人家也有,你沒有的內容人家還是有,這種媒體存在的最大的價值就是為社會提供了壹些工作崗位,同時訓練出壹些半生不熟的媒體人。

傳統媒體中有壹類人被稱為“調查記者”,雖然個人不是太了解,但是每當看到這些人為了給大眾還原事件真相,可以潛心行進數月甚至數年的跟蹤調查時,我都會在心裏默默給他/她點個贊。事實上,做關注創業的媒體,這種模式或精神也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。例如36氪等已經在做的創業團隊深入座談、訪問。

但是僅僅是這樣仍然不夠。前幾天我看到36氪提出了互聯網創業者“史記”的概念,初看野心勃勃,細想他們正在做的確實也算是這麼回事,不過確實做得也還不夠。創業者、創業團隊所經歷的所有事件共同促成了壹個產品的誕生和發展,僅僅是壹次兩次座談,或者是成功之時馬後炮式的總結,很難給其他人呈現完整的產品打造歷程。這樣的內容是片面的,或者說只是真實的壹部分,如果報導的目的是為了給其他創業者提供參考的話,價值有限,甚至可能給人誤導。

在這個行業,大家都喜歡聽“幹貨”,總希望快速學會成功者的方式讓自己成功。然後,成功的產品之所以成功,依靠的可能並不是這些所謂的幹貨,而是每壹次團隊內容的爭吵、掙扎、妥協。這些細節只靠媒體的簡單採訪或座談是根本捕捉不到的。所以,如果你想做對其他創業者有幫助的報導,或者是想做互聯網創業熱潮中的“史記”,那麼你就該像史官壹樣,深入創業團隊內部,成為他們中的壹員,成為歷史的壹部分。

你說,這失去了做互聯網媒體的速度和內容優勢。我說,韓寒做的“壹個”每天推壹篇文章,不也做得很好嗎?關鍵點還是在於,你想做多大壹件事,並且打算為這件事下多大功夫。永遠不要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