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金融的出路(一):言行不一的“颠覆”

图片来自http://harshinibooks.blogspot.com

一个多月前,我和朋友坐在一个安静的小茶馆里大侃屌丝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。也就是在那天,刚从行业内出来的这位朋友才让我恍然,所谓“互联网金融”大多不过都只是把线下早已存在的民间高利贷搬到了线上。当时我就感觉这事太荒唐:被众人寄予厚望、口口声声要反逼监管、颠覆银行的最热门互联网金融模式,其实质竟只是如此。

大失所望之后,准备挥笔开出“药方”。然而在“开药”的过程中才发现,传统金融之于我,就像互联网之于传统金融从业者,这种状况下开出来的药再猛,在“专业人士”看来不过只是乱开黄腔。无奈这件事彻底勾起了我的好奇心,于是,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阿岩开始了间隙性犯傻 — 刨根问寻事物本质。

在数千年的发展和进化后,金融业早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,与实体经济难分难解。然而其本质仍然与你从七大姑八大姨手中借钱买房差不离,一切都在“一借一还”之间。只不过金融交易的双方并不限于一对一的个人,并且在“一借一还”中流转的也不仅仅是货币本身,因此实际情况比日常借贷关系复杂很多。同时,金融天生的逐利属性也使得行业复杂性成倍增加。

说到这里,金融行业的兄弟们可能要笑了:你个互联网的屌丝大笨蛋,不懂就别来趟这浑水,洗洗睡吧!与此同时,互联网行业的大佬、大嘴和分析师们仍在一旁小心翼翼、畏畏缩缩地想弄明白金融这玩意儿到底怎么玩儿,大家都想成为下一只“风口上的猪”。然后实际情况是,绝大多数人都是大笨蛋,他们在错误的方向上摸索却不自知,这也是我“大失所望”的原因。

错在哪里?好问题!让阿岩来告诉你。错就错在互联网行业的笨蛋们以为,在现有的金融游戏规则下“改良”就能“颠覆”这个行业;错就错在金融行业的笨蛋们认为,互联网也就这么两把刷子了,不可能“颠覆”这个行业!笨蛋们有一个共通点:缺乏创新精神。说得更具体一些,那就是国人的通病:想象力缺失,心存侥幸!

前两天美国副总统拜登表示:“我敢说,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、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。”如果到现在还腆着大脸把四大发明拿来作为挡箭牌,阿岩表示真的只能呵了个呵了。资本逐利,无可厚非,本性如此。巨头缺乏创新,也还能理解,因为他们也要为背后的股东负责。然而作为创新源泉的创业者也缺失想象力、心存侥幸、投机心重于耐心,基本上被人鄙视缺乏创新精神你也不好说什么。其它行业怎样阿岩我不甚了解,但是在互联网领域,无论是资本、行业大佬,还是屌丝创业者,都习惯了“拿来主义”,都更青睐“微创新”。

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是在什么时间点出现的阿岩没有去调查过,但是明白其兴起主要缘于余额宝广受追捧。稍有些金融常识的人都能明白,以余额宝为代表的“宝宝”们只是传统金融产品的信息和销售渠道,真正起作用的是背后的货币基金们,互联网只是工具。在被捧得火热的P2P领域,大多数此类平台都离“互联网金融”很远。一群屌丝(相对于银行)利用互联网凑了些银子,以传统金融的方式在银行不愿意做的业务领域放高利贷,阿岩我实在无法将之与“颠覆性创新”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。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将其视为传统金融行业的“微创新”或“改良”,将之理解为金融的互联网化为贴切,也可以视为金融业的正常发展途径。只不过,做互联网的外行染指其中使得这件事更有话题性。

这时候互联网行业的兄弟们又要笑了:你个连互联网都不懂的屌丝大笨蛋,难道不知道阿里、京东现在正用大数据做征信、做风控吗?阿岩当然知道,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妄谈互联网金融?对于阿里和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来说,他们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源去做大数据分析,并基于此建立新的征信算法与风控模型。但就目前来看,他们都只是在自有生态圈内做这些事。虽然马云一再呼吁各家开放数据,这样大家都能从多维的数据中获益,但是这事做起来确实没有那么简单。

从目前的处理能力来看,数据并非越多越好,接纳数据也需要有选择性。哪些数据更有用,哪些数据权重暂时没那么大,怎么判定?哪些数据更重要,哪些暂时没那么重要?哪些企业贡献大,哪些贡献小,贡献大的是不是应该获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回报?每家企业的核心数据可能都关系到商业机密,又该怎么保障?从国外企业在其它领域的合作经验来看,行业内相关企业结为联盟,共同出资创办独立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公司,专注于将海量多元数据转化为征信,这或许是个好的方向。

暂且抛开技术实现的复杂度和实现成本不谈,我们认为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风控是可以做到很成功的。但是,那又怎样?按这个方向发展出来的互联网金融,仅仅是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和用户资源,做了银行或其它传统金融机构现在做的事。一切仍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运作,吸储也要看政策,放贷还得看回报。从商业的角度来说,能做到这样可算是相当成功,但对这个行业来说,未必会有实质性的变化。特别是对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力推行的普惠金融来说,这种取代不见得就是好事。毕竟,逐利,是商业、也是金融的本性。

国内互联网时常让我感觉这是一个与娱乐圈几乎无异的圈子,同样的造星、追捧,同样的炒作、做作,没有沉稳和耐性,有的多是浮躁和急功近利。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互联网金融,不过是天朝几千年封建王朝更替在金融业的重现。皇帝你做得我也做得,只要喊着“薄赋税,均贫富”的口号先把你拉下马,之后的事便是我说了算。

想到这里,阿岩就暂停了往传统金融领域深挖的举动,转而思考:互联网真正想要以“颠覆者”的身份取代传统金融,又有哪些路可走呢?

(待续…)